最能勾起你儿时回忆的野果是什么?灯笼果、啪啪果、红灯果……崖州的野果很多,每个人所处环境不同,经历不同,给出的答案自然也五花八门。而对我来说,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土坛,没有之一。

  土坛又叫土檀、割舌罗、割嘴罗、马令公。崖城军话一般称之为“土坛”,客话(海南话)则叫它“刮罗”。崖州自古就有栽种,《崖州志》里描述得很清楚:“土檀,漫黄格黑。子似龙眼而大,内包圆核一颗。味甜,食多诞割舌。”,《正德琼台志》也记载道:“土檀,状类木杈,熟紫色方可啖,颇麻口。”

  土坛浑圆很像嘉宝果,果皮厚实。夏季是其挂果期,一般可持续到7月份左右。表皮颜色由青至红再到紫,最后呈黑紫色的时候就成熟可食用了。直径2-3厘米,但核大,果肉少,主要吮吸其中的果汁。与常见的水果不同,土坛有一股清新独特的野果香,酸甜可口,一吃就停不下来,直到舌头被“割”得隐隐作痛才罢休。

  如此好吃的果子居然自带防御技能!不过这对于嘴馋的吃货来说都不是问题。在采摘土坛的时候,小伙伴们一般都会顺带摘下一些叶子,每当吃太多舌头感到被“割”的时候,把土坛叶子含在嘴里,过一会就能缓解疼痛了。这个“土方”看似不科学,有心理慰藉之嫌,然而事实证明很管用。

  还有一种方法是给土坛加点盐。每次采摘土坛回来,先在盐水里浸泡一会,或者直接蘸辣椒盐吃,这样甜味更足,也更爽口,而且能减少果汁对舌头的刺激,防止被“割舌”。

  吃土坛,为什么会有“割舌”的痛感?据了解,是因为土坛果实中的某种蛋白酶类含有刺激物质,而采用食盐作调节剂来调配食用,这实际上是蛋白酶的盐析作用过程。这个解释貌似科学却未经证实,但“解铃还须系铃人”终究是有一定合理性吧。

  土坛蛋白质含量达1.7%,高于苹果、梨等水果;粗纤维含量也较高,是典型的高蛋白高纤维低脂肪果实。同时还有16种氨基酸,包括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2种儿童必需氨基酸。而糖含量更是达到了11.3%。所以,土坛不仅好吃也很有营养。

  小时候土坛树很常见,崖城小学附近就有好多株,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经常会爬到树上,现摘现吃。如今崖州发展日新月异,高楼林立,寸土寸金,自家院子里种果树的已很少,土坛这类冠幅较大的更是难觅踪影。

  照片里拍的这棵土坛树,在臭油街附近,从腰围来看也应该有数十年的树龄了。每年这个时候,都一如既往地结满果子。因为果子成熟度不同步,一眼望去,青色、红色、紫色、黑色都有,一簇一簇的,煞是好看。

  不过,果树还是当年的果树,路过的人却已换了一拨又一拨。孩子们在巷子里来回奔跑,都不屑于抬头瞅一瞅眼前这棵比自己大好多岁的老树。也许对他们来说, 土坛这种未经“驯化改良”的小野果与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水果相比实在太没劲。

  只有在老崖州人的记忆深处,土坛的味道仍历久弥新,有时候会因为朋友圈里几张土坛的照片,在心中泛起阵阵涟漪——我们眷恋的不一定是野果的香甜,而是那已回不去但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、人或事。